目前,装配式建筑可谓是建筑的“网红”
政策助力
产业化推进
全国多地“开花”
然而其优与劣
众说纷坛
今天, 为您详解装配式建筑之“误”与“解”
1.>>>安全<<<
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成熟,安全性能不如传统建筑?
安全性能不用担心!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各类计算模型的模拟,多样化全方位的实体实验,以及大量项目的实践,证明房屋的质量与安全是经得起考验的,技术是成熟可靠的。
再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来看其看安全性能:
1)门窗洞预留尺寸在工厂已完成,尺寸偏差完全可控。室内门需预留的木砖、砼块在工厂也完成,定位精确,现场安装简单,安装质量易保证;
2)保温板夹在两层混凝土板之间,且每块墙板之间有有效的防火分隔,可以达到系统防火A级,避免大面积火灾隐患。且保温效果好,保温层耐久性好,外墙为混凝土结构,防水抗渗效果好;
3)取消了内外粉刷,墙面均为混凝土墙面,有效避免开裂,空鼓、裂缝等墙体质量通病,同时平整度良好,可预先涂刷涂料或施工外饰面层或采用艺术混凝土作为饰面层,避免外饰面施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损风险。
2.>>>噪音<<<
装配式建筑就是楼板拼接,防噪音效果不好?
防噪音效果非常好!
装配式建筑楼板采用的是叠合楼板,这种叠合楼板与过去的空心楼板不同,它是在预制楼板的基础上再现浇一层混凝土楼板,从而形成实心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在隔音标准上,不仅与现浇楼板一致,而且平整度好、节约模板、方便施工。
内隔墙主要有轻质混凝土内隔墙、轻钢龙骨内隔墙等轻质隔墙。前者通常是由轻质条板或混凝土制品等制成,其材料本身就具有优越的隔音性能。后者通常在中间添加岩棉或保温板等隔音材料,在隔音标准上符合国家标准。
3.>>>抗震<<<
装配式建筑,柱子和梁都是现场拼装而成,遇到大地震安全吗?
抗八级地震没问题!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基本等同于现浇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某些性能超过现浇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满足抗震八级的设防要求。
关键技术之一是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套筒被预制在构件内,另一端钢筋在施工现场通过高强的灌浆料灌浆进行连接。该技术于70年代诞生于美国,1972年传入日本,在日本和美国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包括套筒应力-应变试验、循环张拉疲劳试验等。经过了长期实验,而且经历了强震的考验,结论表明它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放心大胆地使用。另外,装配式建筑还可以通过引入隔震措施来加强抗震性能。
4.>>>成本<<<
装配式建筑只是看起来很美,高成本导致落地难?
成本的确阻碍装配式建筑推广与发展,亟待化解,但其效益不可忽视。
据业内人士反映,在组装阶段,装配式住宅在人力、工期、装修等方面均可节约成本,唯独在预制构件上成本更高。预制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现浇对比,按照预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单价要增加100元—200元不等。
1)工艺成本
装配式建筑在人力、工期、装修等方面均可节约成本,但是,装配式建筑技术难度更高,初期的研发投入,以及预制构件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投入,都比较大,转嫁到构件成本上也就更高。
在规模比较小时,装配式建筑比常规方式略贵一些。除非装配式建筑的体量足够大,使得构件产量达到较大规模,才能摊薄成本。
2)物流成本
只有从工厂到施工地点的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物流成本才相对合适。但由于装配式建筑工厂的建设要求,一般较偏远。
3)衔接成本
从整条产业链来看,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输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尚不是很顺畅,无形当中也增加了成本。
但同时,装配式建筑的效益不可忽视。工厂里统一制造,可以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根据对目前上海试点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从施工的效益来看,也能提高4-5倍。
5.>>>发展<<<
装配式建筑有很多致命的缺点,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会逐步退出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这样的说法只能表示呵呵了。
的确,装配式建筑存在一些缺点,如目前在建筑物总高度及层高上的限制,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的个性化需求,建筑物内预埋件、螺栓等使用量有较大增加,预制厂距离施工现场不能过远等缺点,但当前在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建筑业生产方式大变革的趋势已然显现,并不会退出建筑业的舞台。
1)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启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据悉,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手段建造建筑的比例约80%,日本、美国均达到70%以上。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率不足7%,建筑产业现代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PC 建筑):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组合搭建起的建筑;
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为主体结构,结合工业化楼板及内外墙系统,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
木结构装配建筑:因资源和环境条件所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任重道远。
统计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PC工厂104座、产业化基地56个,其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以山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等省市为主。同时,2015年新建PC工厂16座,工厂规模的增速在不断加快。
根据规划,我国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而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约为5%。未来几年,东部沿海和各省会城市等地区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据点”,此后相继出台的扶持政策也将以这些地区、城市为主要对象。
2)如何把握?
装配式建筑推广势在必行,在认清“势”的基础之上,我们应当善用“道”——充分利用装配式建筑补贴政策。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通过各种手段,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步伐。
强制性要求:如上海市要求,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2017年起外环以外在50%的基础上逐年增加;
立法保障建筑工业化:如浙江省印发《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政府投资工程全面应用装配式技术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等要求;
出台补贴政策:如河北省从信贷政策支持、建筑面积、退还基金等方面对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予以补贴。此外,对装配率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上海市、福建省均制定了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的扶持政策。
2015年以来,建筑业整体呈现出下滑趋势,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无单可接的局面,这无疑给转型升级中的行业企业增加了难度,个别企业对装配式建筑产生了抵触情绪。事实上,应该看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基础仍在于企业思维方式的变革,只有顺应趋势、利用趋势,企业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
6.>>>BIM应用<<<
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高大上的BIM只是花架子,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就像鸡肋?
BIM是一种思想,一种如何分析事物看待世界的思想,建筑界的未来是BIM。
当前,BIM在国内虽蓬勃发展,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面临不少“拦路虎”,如对BIM认识的不足、利益和使用习惯的冲突、人才的不足等,所以在行业并未普及。但BIM绝对不是花架子,正在逐渐渗透至建筑行业,并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新型装配式建筑是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五位一体”的体系化和集成化的建筑,不是“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的建筑,其核心是”集成“,而BIM方法是集成的主线。
BIM技术可以实现包括协同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算量等强大功能,下面我们基于上海城建在该领域的探索,分阶段来看BIM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上海城建完成贯穿PC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技术体系构建
1)BIM在PC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可以实现基于三维数据模型的专业间协同设计和各类数据的导出;基于BIM的精确日照、采光、能耗分析使PC建筑更加节能;
2)BIM在PC建筑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可以实现PC构件钢筋的碰撞检查;1:1精确的包含埋件、钢筋的三维模型;PC构件深化设计的自动化出图;
3)BIM在PC建筑施工策划中的应用。
可以实现虚拟施工指导施工组织;运动干涉检查排除现场施工隐患;
4)BIM在PC建筑建造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①可以实现基于RFID芯片与PC构件唯一编码的BIM数据从深化设计到构件生产的过渡;②可以实现基于BIM的PC构件生产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③BIM应用于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如下图;④还可以实现基于BIM的4D工程进度监控。
BIM应用于施工阶段现场管理
转载自建研博士微信公众号,已获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